【總編的話】
#五月總編的話
“Now is the month of Maying.”
「正值五朔好時節。」
一一 Thomas Morley(1551-1602)
出自湯馬士▪︎莫利 〈牧歌集〉
繼上一期《四月隨想》,時序來到五月,繁花錦簇,生機盎然,彷彿為下個月《黎巴嫩香柏》發刊一周年暖身。
回顧過去十一個月,筆者身為總編,與詩刊同仁兢兢業業獻上每期主題詩篇;於此同時,筆者長期閱讀海內外無數詩作,亦醉心尖端科技發展,尤其關注「人工智能」(AI / Artificial Intellegence)對於文藝創作的衝擊與影響。
趨勢專家原本預測「人工智能」將取代勞力重工,並讓文藝作品發揚更多跳圈創意與人性關懷,然事實剛好相反,「人工智能」軟體一夜之間讓所有人都能藉由工具,跳過獨創本質,輸入指令,拼湊縫合,自動生成所謂的「AI 詩作」,風格要多仿真就多仿真,篇幅要有多長有多長,乍看提取眾多家名作之精髓令人驚艷,實則缺乏煙火氣息與當代人味,文字如贗品般流竄於網路各個角落。
面對一日千里的科技浪潮,過往以詩歌形式紀錄個人內心真實流動,一字一句推敲,一音一韻淬鍊,視純粹創作為職志的寫詩人,將如何自處?
詩歌不是論文;不是解釋;不是堆疊,不是吶喊或呻吟。詩歌是情感的昇華,藉由精煉文字,迸出宇宙之光 一 一 詩歌永遠意有所指,追尋言之有物:高貴的靈魂昇華情緒,高雅的靈魂以美代俗。
這讓我們憶起了「文藝復興」,對於「人文重生」(Rebirth of Humanities)的想望,由於篇幅有限,筆者暫不將介紹文藝復興背景之來龍去脈,那個年代沒有一鍵貼上;沒有指令複製,作品流傳依賴的是膾炙人口的傳唱,是對生命滿滿的熱愛,對人文的頌揚,猶似仲夏季節日暖花開,人人皆應喜樂,享受愛情,擁抱宇宙,一如當時有名音樂創作者湯馬士▪︎ 莫利其中一首傳世名作:
牧歌〈正值五朔好時節〉
Now is the Month of Maying
Now is the month of maying,
When merry lads are playing, fa la,
Each with his bonny lass
Upon the greeny grass. Fa la.
The Spring, clad all in gladness,
Doth laugh at Winter's sadness, fa la,
And to the bagpipe's sound
The nymphs tread out their ground. Fa la.
Fie then! why sit we musing,
Youth's sweet delight refusing? Fa la.
Say, dainty nymphs, and speak,
Shall we play barley-break? Fa la.
正值五朔節的採花時分,
年輕小伙們愉快地四處玩樂,
每個小伙都帶著可愛的女伴,
徜徉在碧綠如茵的草上。
春天為所有人披上喜悅,
以歡笑驅走黯淡的長冬,
隨著悠揚的風笛聲,
仙女從她們的山林水裡跳著舞現身,
哎!為什麼我們要年輕人坐著沈思,
拒絕尋求歡樂呢?
優雅的仙女呼喚人們,並且邀請人們,
一同遊玩 barley-break (註)的遊戲。
(註)Barley-break 是古英格蘭一種流行於鄉間的遊戲和舞蹈。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會跳舞"的年代,只是後來舞與樂各自朝向技術複雜及專業化發展,人們似乎早已淡忘那個舞樂合一的純真時代。
在詩節形式的舞歌與主音形式的歌詞中,宣告夏季的來臨、初戀的萌芽,在對位式的無意義歌詞中(fa la la),展現舞蹈的律動。此曲的調性為G音里底安調式 (G-Lydian),全曲僅19個小節,是一首簡短的牧歌。描寫五朔節的歡愉感染力:旋律輕快,風格如舞,搖曳生姿,皆大歡喜。
莫利曾向大師 拜爾(William Byrd)學習,也與同時期的莎翁(William Shakespeare)互有聯繫,一生懸命,靈感不竭,其十一本牧歌集與香頌及器樂作品,至今仍為文藝復興牧歌傳唱度最高的作者之一。
我們欣見科技發展的璀璨銀河,更珍惜以人文本的藝術創造力。
仲夏之夢,學貫中西,以詩為歌,傳世流芳。
總編:李明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