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亚伟
诵读:玉虹
清明,是一个诗意的日子。“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料峭春寒渐行渐远,明山秀水一路走来,天高云淡,风温和得像鸟羽拂过脸颊,连阳光也有了色彩。
“清明”两个字,简直是妙手偶得:写出来,舒阔明净;读出来,清朗明澈;回味一下,如诗如画。或许是因为千百年来清明文化的积淀,早已赋予了“清明”感情色彩,在我们的记忆里烙印下了冷暖的温度。
因为清明有祭祖的习俗,加之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流传最广的清明诗,所以,清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多了一层伤感。其实,清明节,早已不是一个“断魂”的节日了。
至亲的亲人聚到一起,祭奠先人,缅怀过去。回忆起先人生前的那些往事,我们甚至能笑着谈论,他活着的时候最喜欢什么、最疼谁、现在谁最像他。
先人的墓地就在村外的梨树园里,他端坐在那里很多年了,看一年年风调雨顺,儿孙们的福气一年比一年旺,他一定会满意地颔首微笑。不信,看那棵棵花朵盛放的梨树,早已笑成了一片花海。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复苏,踏青出游是除了祭祖之外另一项非常重大的习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种出外游春的习俗,现在还长盛不衰。而且久居城里的人,对自然的向往更强烈。
我的故乡多山,山上多梨树,每年清明节前后我都会带几个朋友去家乡赏梨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常新,一样的花,看不够的风景。
满山遍野的梨花开了,一片片洁白的梨花,宛如一朵朵飘逸的云,旖旎多姿。唐诗有把雪比作梨花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匠心独运,给人一种欣喜。
梨花有雪的纯净高洁,雪却输给梨花一缕清香。我们忘情其中,有几个文友还诗兴大发,作诗互相唱和。朝而往,暮而归,一阵风起,飘落的梨花送我们下山。
“每个人都有一条根,它就在脚下,每离开故土一步就会异常疼痛。”清明,思念故土的那根弦,一拨就动。能回家的,回家看看。远离故土的,朝着家的方向,发出心底的呼唤,饮一杯思念的酒,解一解乡愁。 梨花风起正清明,我仿佛看到故乡的梨花,开成花海,漫过来,飘到我的眼前……